“天人合一 ”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一个核心命题,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以追求人类的活动规律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的无限吻合为目标,是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的发展强大,“天人合一”思想居功甚伟。
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三才”构成自然,人是自然当中的一个个体,人与自然可以达到高度的和谐,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中的“天”可以理解为自然,即天、地、人三个个体的有机结合体。其中的“人”就是人类社会。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类的活动规律与自然的运行规律的完全吻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追求,也是人类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 ”的观点最早出现于《易经》。《易经·系辞传》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易经》认为,人独立于天、地之外,与天、地对立统一,共同构成自然。在天、地、人中,天、地、人绝然区别于彼此,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即天有天的运行规律,地有地的运行规律,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人作为自然中的个体,必须要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所以,“天人合一”是自然对人类的客观要求,它不仅仅是人类的主观愿望。
二、当人类的活动规律符合自然的运行规律时,人类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具有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可以达到高度和谐,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所有物。如《易经·乾卦·文言》里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段话说的就是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做到“天人合一”的方法。所谓”先天”是指人类通过探索洞悉自然的运行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加以适度改造。所谓“后天”指的是人类服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谋求发展。
如果人类能够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做到 “与天地合其德”,达到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与高度和谐,从而实现“天人合一”。
三、要想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人类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自然规律,去主动遵循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是明显的,它隐藏在万事万物的运行之中。如果人类想要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做到顺“天”而行,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研究、探索隐藏在自然万物中的客观规律。
《易经·系辞传》说: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在这段话中,“深”是自然规律隐藏之深,之变幻莫测;几,是指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表象。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类只有去研究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表象,通过表象努力探索到事物发展的幽深之处,才可能“通天下之志”,发现自然的运行规律,才有可能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从来不认为人类在“天”(自然)面前是被动的,人类应该自强不息,积极有所作为,努力探索、掌握自然规律,人类的活动规律才有可能与自然的规律合拍,达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四、“天人合一”自然观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孔子曾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
孔子认为,自己在七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亦即随心所欲都不会违背”矩“(自然规律)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孜孜不倦最求的”天人合一”理想境界。
我们无法确证孔子是否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甚至是雅思贝尔斯阐述的“轴心时代”出现的灿烂文明成果,应该都是人们窥见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的成果。
而这些成果,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不然何以称这些文明成果(《易经》、《圣经》、《古兰经》、《吠陀经》)为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四大元典?
结语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繁衍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其诀窍之一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预知与遵循。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杰作,如决定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民族基本精神与民族个性的《易经》、决定和影响中国古代乃至当今农业形成与发展的“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农历(夏历),中国古代的一个又一个杰出的水利建筑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做到了“天人合一”所达成的成果。
一言以概之,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始终能够绵延强健发展的法宝之一。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shgw/1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