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微信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但它也有很多骗术。所以,当使用微信时,应该怎样防骗呢?
网络防骗小常识!
对新客户进行信用状况调查。询问当地114,看是否有登记。
不熟悉的行业及产品,不要盲目下决心。
突来巨利,一定要小心其中有诈。例如,对方声称有大量的订单,利润也很可观。
遇事要镇定,不要为假象所迷惑。若对方要求打样或索取样品,可请对方付钱,以试诚信。
很容易就到了对方的地点。许多吃吃喝喝骗吃的骗子都用这个招数。
办公谈判。与对方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而不仅仅是在宾馆酒店见面。
文档完整清晰的网上防骗技术及案例汇总网上防骗技术及案例汇总。交易单据,要注意保存,以便作凭证。
先付货款再发货。预付款的风险很大,尤其是大笔订单时。
也可以先请当地或附近的朋友帮忙确认一下。
也可通过电话相互确认:如居委会、派出所、物业、银行、工商、消协等。
QQ防骗小常识
一、微信投票欺诈:
在日常生活中,微信朋友圈投票非常普遍,尤其是“帮宝宝投票”、“XX选投票”等,很多情况下,大家都在碍于朋友的面子帮忙投票,殊不知骗子也在利用这些渠道进行诈骗。有的用户看到熟悉的朋友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这样的信息,点击了网址链接,下载了里面的“微投票”软件,病毒就会在下载时传播出去,自动将投票信息发送给联系人,并盗取了用户的信息。被扣费的群发短信,还要小心手机绑定的支付宝、网银等。
二、微信转发诈骗:
近日,微信“集赞礼品”的消息疯狂被分享。带赞旅游,送票,送消费卡…琳琅满目的“惊喜”时刻活跃在朋友圈。面对分享者的“求赞如饥似渴”,许多人几乎不看内容就直接点赞,实际等到你的赞数越来越多,去兑换礼品或领取免费消费卡时,才发现拿到手的奖品“缩水”。也有商家在发布“点赞”信息时,没有透露商家的具体位置,而是写了一个电话通知,但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上,一旦收到足够多的信息,这样的“皮包”网站就会自动消失,目的是获取更多真实的个人信息。
三、冒充微信好友诈骗:
在微信中,人们通过姓名和头像来识别某人。有了这个标识,人们就可以在朋友圈里观察好友发来的内容,在群里聊天。您可以想象一下,不法分子可以下载用户的头像到自己的账户中,然后修改用户名,就像用户名一样,使之变成微信中的另一个您,然后向您的微信好友进行诈骗。
四、微信公众号欺诈:
现在有些假扮为商家的公众号制作的非常“真实”,用带有官方口吻的宣传语,显眼的企业LOGO来迷惑网民,让人误以为这是官方账号。在“送礼”的幌子下,骗子首先让您提交完整的个人信息,如微信号,手机号,家庭地址,并需要告知您所收到的“手机验证码”才能得到该礼品。许多人抱着“试一试,反正不花钱”,“万一能拿到礼品”的想法,将虚假的诈骗信息转发出去,甚至通过验证码,导致微信钱包里的钱被转走。
人生防骗小常识
相信所有的人,而不是所有的事。再次熟识的朋友,如果不是面对面交流,就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因为你不知道网的另一端或电话那头是人还是鬼。
不要轻易相信有那么多的好运会降临在你的头上,所有的中奖通知、优惠公告,都必须坚守一个原则,拿到钱后一定要花。
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比如,你应该知道网上银行在预定时间就可以转帐,并且在其他人告诉你已经转帐时,你应该确保在完成转帐后操作。因为在您操作之后,其他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取消。
结识一位有丰富网络经验的朋友,在做决定前,要多向朋友请教,有时会让你少交很多的“学费”。
当你接到非常紧急的电话或网络通知时,首先要确定这些信息是否真实,而非事件本身。
不迷信权威,不崇拜偶像,宁可多听,多看不好的一面,也不要轻易相信渲染过份美好的东西,不让易冲动的头脑代替理性的判断。
上面就是关于互联网防骗小知识遇事要冷静下来不被假相蒙蔽的内容分享,了解更多百科知识、生活常识的相关知识,请关注生活百科(www.mk12.cn)。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lifexcs/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