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雷电都需要充足的水汽、不稳定性、对流运动三个条件,例如锋面气团,而这三个条件在冬季很难同时出现。
雷的形成,实际上是从地面就已经开始了。太阳辐射波被地表吸收,从而使地表上方的空气变暖,在冷热气压差值的作用下热空气不断上升,并会携带大量水蒸气,而水蒸气到达一定高度就会遇到高空冷空气,重新凝结成液体。气态变成液态过程中会释放出潜热,这种潜热会进一步使周边空气变化,最终形成低垂的积雨云,而积雨云与后面持续上升的热空气产生锋面,就会引发其中的电子碰撞,所产生的声音就是雷鸣。
夏季气候炎热,在蒸发、压强的作用下,云层中会含有数百万个悬浮的水滴,随着蒸发和冷凝过程的持续,这些水滴会与其他在上升过程中冷凝的水分发生碰撞,碰撞过程中电子被不断上升的水分击落,从而产生电荷分离,也就体现为雷阵雨。而冬季气温比较寒冷,地表水分蒸发比较慢,所以上升的空气中所含水分相对较少,因为冷空气不能像暖空气那样能容纳太多水分,所以也就没有足够多的电荷分离,最终体现为没有雷声。
当然了,冬天也可能会出现对流和雷鸣,冬雷震震的事件确实存在,只不过发生概率比较低罢了。冬季打雷,要么是地表附近的环境异常温暖、潮湿,要么是地表以上的环境需要异常寒冷,但这两种情况很少同时出现,只有某些特殊年份,特殊地形会出现,比如高原地形。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lifexcs/20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