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粗茶淡饭”中的“粗茶”,就是这里说的300块一斤的“便宜茶”,也就是过去平民老百姓也极容易消费得起的茶水,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茶”饮需求,就如老舍的小说《茶馆》里,喝“高沫儿”的茶客,与点上一杯“西湖龙井”的茶客,就绝对不是阶级的人。
茶叶是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品,其种类之多,分级之繁琐,也是行业发展千百年之久的结果。有市场,必有差异化。如果从茶叶本身来说,就人们对“茶多酚”的需求来看,高价茶和低价茶似乎完全没有成分上的差异。当然,这里有种植、管理、营销等成本的差异,但这不是导致巨大差价的根本原因。
笔者在过去也到茶行的朋友处蹭过几次好茶,发现“价格”也可以是衡量茶叶优劣的因素之一。但是不是高价的茶就一定好喝,低价的茶叶就不好喝?在茶商的生意经里面,是着有这么势利的标准,但说完全势利,也不能说!因为价格和品质不是绝对的,三万块“不好喝”的茶叶比比皆是,而三百块非常好喝的茶,也是多如牛毛!
茶要适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毕竟每个人的口感都是差异的,喝上一口你舒服的茶叶,跟扯那个山头,这个风土,海拔气候,谁的大师工艺等等,都是差异化的手法。当然,上面这些元素的差异化表现,更多是引发产品的特殊性,从而让“价格”提高,跟口感并没有“值回票价”的差异。
口感是主观决定的,其好坏也跟喝茶人的心情有影响。比如一款茶被市场炒到捧到天上去,价格就摆在那里了,而你作为品尝人,看着价格在这里,可是你冲泡了两次就没了颜色没了味道,这样的茶叶就算不上好茶。如果买了,是不是上当受骗不说,只能说你买了贵的茶,而非好的茶。
当然在成分上,“便宜”和“高价”的区别也没“100倍”的明显。比如有些茶包,人们在图方便冲泡时也就在杯里冲几下直接喝起来,但这种泡茶方式在“茶艺师”看来,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毕竟一些价格十分亲民的茶包,为的就是让人们都能喝杯茶,也就是人们提神需要的“茶多酚”!
茶叶是可以分等级的,喝茶的人也只好分级处理了。“门阀阶级”不好打破,因为这里面牵扯太多利益,必有天价茶,其存在的目的就不是让人们喝的。对于这种茶叶,喝不起贵的也没关系,适口即可;如果是说连最便宜的茶叶也喝不起了,不喝茶叶也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一谈糊涂。
总的来说,不是绝对的便宜或者绝对的贵,而是合理的贵,合理的便宜。因为无论是新会陈皮还是茶叶,只要你深入行业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一分钱一分货”是绝对真理的存在!
一款好的茶叶,作为一款农产品而言,其无论是品质还是工艺,都不可能存在“薄利多销”的道理,其中必然还有市场对其认可的附加值,试问如果一款茶非常好,又非常便宜,那么其到”好”的标准下付出的成本,就没有增值的激励意义了。也就是说,你要30块钱一斤的茶叶达到非常好的口感,也就是异想天开了。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lifexcs/1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