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几个小技巧,让孩子更愿意听你的话

暑假期间,孩子的时间终于可以自主安排了,除了给孩子安排适当的休闲娱乐活动,学习也不能落下,很多妈妈早给孩子报了不少辅导班、才艺班,也有的是自己找资源、做规划,亲自上阵。

沟通的几个小技巧,让孩子更愿意听你的话-1

花了不少钱、也花了不少精力,可结果并不都是我们想要的:不同的孩子学习效果却相差很大,有的孩子不太用家长操心,该干嘛干嘛,可有的孩子要么每次上课不情不愿,要么是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效果不好。

利用好暑假的时间,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原本是好事,可是如果不注意沟通,往往事倍功半,不仅孩子学不了多少东西,还少不得跟孩子生气。

那怎么沟通,才能让孩子更配合,让他们在假期里收获满满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亲子沟通的原则:

先肯定人,再处理事

有时候我们给孩子报个辅导班,花了不少钱不说,孩子还常常是不情不愿的,写作业可能也比平时松懈了。

检查他的作业,发现他写得又潦草、错误又多,这时候你会怎么处理呢?

很多人都可能会说:你这孩子,怎么就不能认真一点儿呢?

我们特别容易就孩子作业乱、错误多这件事儿,给他这个人下定论“你就是个不认真的孩子”,经常这么说,孩子就会认同你,觉得“我就是不认真的人”“我学习不咋样”。

平时你这么说,他还会顾忌老师,勉强听你的,可到了假期,本来就是额外的任务,他不仅更不愿意写作业,甚至还连辅导班都一起抵触了。

那怎么说才能让孩子信服,愿意改进呢?

我们可以先肯定人,再处理事情:

你可以说:我知道,你是一个认真上进的孩子,只是咱们今天的作业写得有点乱,错的也有点儿多。

这么说,既指出了孩子的不足,同时又肯定了孩子这个人是“认真的、上进的”,孩子就愿意往“认真、上进”的标准靠拢,他就会思考下一次怎么才能把作业做得更好。

多倾听少指导

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总觉得自己有很多的经验,也不想让孩子走自己曾走过的弯路,所以总是忍不住想帮孩子,也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孩子,有时候着急了还会训孩子。

比如,看到别人家孩子报了数学一对一,你就马上也给自己孩子报一个,看到别人家孩子在看什么书,回家也要求自己孩子看,等等。

这么做看似对孩子很上心,但结果是把学习变成了父母的事,这样孩子就很难主动去上课、自觉去看书。

作为父母,一定要把学习还给孩子。

就像是要不要报班、报什么班,都要尽量先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这个辅导班刚开始是孩子自己想报的,但上着上着他又不想去了,你也可以问问他:是学习内容太简单感到无聊、还是太难了跟不上?或者是老师最近批评得多了,孩子心情不好没自信了?

找到了原因,还可以再问问他,你希望我怎么做才能帮到你?

我有位亲戚的孩子,报了写字班,上着上着就不想去了,她妈妈就开始找原因,结果发现孩子上次作业,老师的评语是“非常差”。

她妈妈就先肯定孩子:你入班最晚,写到这程度已经很厉害了,老师不应该拿那些都练了几个月的同学跟你比。

孩子原本更多的可能是自责,觉得“自己太差”,但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她就感觉好多了。

这时候她妈妈又问:你想不想让我找老师谈谈呢?

孩子同意后,她妈妈就去跟老师沟通了一次,之后老师开始有意识地会给孩子一些好评,后来孩子的字也越来越好,对写字班也不再抵触了。

这样多倾听少指导,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他就会自己想办法,长此以往,他也就会形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沟通的目的,是了解孩子不配合的背后,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产生了什么顾虑,然后帮他们打消顾虑、克服困难,达到母子同心、其利断金的效果。

道理再正确,也只有孩子自己悟出来才管用

跟孩子相比,爸爸妈妈的阅历丰富,自己也悟出了很多道理,觉得这些道理对孩子成长有好处,就总想讲给他听,但有时候孩子并不一定认可这些道理,或者说他即便心里认可,也会因为是父母强加给他的,就不愿意听,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反着来。

再好的道理,要想让孩子真正听得进去,最好不要直接给他讲,而是要引导他、让他自己去悟。

就比如前两天,女儿发给我一篇文章,说她完全不能认同作者的观点,我想说“你要兼听则明”,但我知道这么说她未必会听得进去,搞不好再有什么心得体会都不愿意跟我说了。所以我就先听她说,听的时候没有反驳她,直到她说完之后,我就跟她提到《觉醒年代》里,蔡元培在处理不同政治倾向的教授们的争论时,那种接纳和包容的心态让我特别敬佩。

说着说着,她就说她也想成为蔡元培那样的人,然后又回到那篇文章,开始分析那位作者哪些地方说得有道理,哪些地方她觉得不妥。

同样的道理,你直接说出来孩子可能会抵触,但如果你相信他自己是有能力悟出来的,同时再加以引导,让孩子自己去领悟、自己说出来,那这个道理对他而言,才会真的有用。

慢即是快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看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会很着急,希望孩子立马就能改,并且不再犯。

事实上,立竿见影的变化往往是当下有效,但是长期看来是没用的,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比如孩子正在玩,你让孩子去写作业,孩子不愿意去,你一着急可能就会大吼一声:别玩了!赶紧写作业去!

孩子因为害怕你,他就会马上去照办,这就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看起来是有效的,可问题在于,孩子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应该去写作业,时间长了还会习惯了你的吼叫,你再不吼他他就不动了,就是我们说的“皮了”,他还是不会主动写作业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要慢慢来,也就是我们说的慢即是快。

就比如你想让孩子主动写作业,就不能着急,而是要相信,孩子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同时,在他积极学习的行为没有马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等,一旦我们期待的行为出现,就及时肯定、鼓励,把他好的做法放大,也就是用阳性强化的方法,慢慢地把他的好行为变成他的习惯。

这么做刚开始你会很着急,但如果你真的能陪着他,允许他慢慢来的话,你的方向就对了,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从长远来看,每天进步一点点,总好过你不吼他不动。

多用心少用力

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为了孩子,付出多少都愿意。

我们愿意为他做一切事情,甚至恨不得替他长大,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孩子本身

就像《小舍得》里的田雨岚,为子悠付出了那么多,最终却发现自己变成了子悠最讨厌的那个人,直到她看到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接纳了孩子之后,子悠才真的开始愿意为自己而学习了。

我自己也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现在回想起来,当我对孩子大包大揽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其实是远的,孩子的学习也没动力、没状态;相反,当我真的开始关注她本身,关注她的开不开心、关注她消极情绪背后那些积极想法之后,才发现要想孩子学习好,我并不需要那么费力。

只要你相信孩子,给他足够的成长空间,多问问他的想法,多和他一起来探讨他的人生目标,孩子就会因为被看见、被理解,而愿意为了自己而学,他才有机会自己去用力。

所以说,多用心、少用力,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好的沟通确实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我们耐着性子不断练习。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lifexcs/13257.html

声明:本站上的文章内容均来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喜欢本文可附上原文链接随意转载。无意侵害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 gwph1314@foxmail.com 或点击右侧 私信:生活百科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生活小常识

只要会读小说,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变强

2022-9-16 20:44:32

生活小常识

为什么感觉很多老人喜欢捡垃圾?

2022-9-17 9:02: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