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部署的完成需要运用到大型的航天载荷发射技术,大型的星座运营维护技术,无线电远距离通讯技术以及高精度星载原子钟技术等。
这些技术都是北斗克服国外严苛的技术封锁,一步一个脚印的突破过来的,而这突破的过程,大体上对应的可以分为北斗一号,二号以及三号这三步走的策略。
北斗一号是2000-2007年间所发射的4颗静止轨道的试验卫星,由于卫星寿命的限制,现已全部退役。
北斗二号是2007-2019年间所发射的包括高轨道卫星G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以及中轨道卫星MEO在内的20颗卫星,由于数量上的限制,所以它只能实现有限范围的全球覆盖。
而北斗三号是2015年至今发射的包括3颗GEO,3颗IGSO以及24颗MEO,还有5颗测试性卫星在内的35颗卫星。
北斗三号系统有35颗星,而GPS是24颗星,同是导航卫星,为什么北斗的需要的卫星比GPS的多?
其实北斗三号的工作原理跟GPS的是一样的,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只需要满足在地球上任何的地点都能同时看到4颗以上的导航卫星就可以了。
单从这一点来看,其实我们就可以大概的知道了,北斗多出来的卫星,大体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准确度和可靠度的。
而且,北斗二号中仍有大部分的卫星在正常工作,因此实际处于工作状态中的北斗卫星超过了40颗,这使得它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地区平均至少有6颗卫星在覆盖,而在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地区,平均覆盖的数量更是多达11颗。
多出来的卫星,其实在可以提高精准度的同时,它还可以提高完好度,而完好度,也就是RAIM,它表示的是接收机自体完好性的监控,这种监控利用的是接收机多余的观测值来判断用户定位结果的完好性。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北斗系统设计的卫星比GPS的多,目的就是要通过增加卫星的数量来提高定位的精准度,而这精准度主要覆盖在中国及周边的国家,用于提高国内更为精准的定位服务或者其他的特殊服务的。
那么,北斗定位服务的原理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知道,定位一个目标,那需要知道的未知数至少就有四个,有一个是时间t,而另外三个则是三维空间上的那三个坐标x,y,z。
目标需要获取这四个未知数,那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要求一个地区至少需要4颗以上的卫星覆盖,而这四颗卫星就可以各给目标一个方程,然后构建成四个方程,并最终解出这四个方程中的t,x,y,z。
在定位的过程中,这些卫星会知道告诉目标,它在时间跟维度上的数据,也就是说,对于卫星而言,它只需要往地面发送信号,告诉地面的目标,说它在哪里,现在几点了,然后目标在收到信号之后进行解算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跟时间了。
而这过程中,卫星是没有任何交流的,它们不会因为目标的定位而耗费任何的能量,这也就意味着使用它的人可以无限的多。
目前,美国的GPS在民用方面,占据着全世界上千亿美元的市场,而在今天乃至未来,无论是地图还是打车,亦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交通运输,应急搜救,救灾减灾等,导航定位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刚需,而拥有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导航系统的价值与必然,那是不言而喻的。
据欧洲全球定位研究中心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需要到卫星导航的设备将超过92亿部之多,而年产值将超过2680亿欧元,而在人口众多的亚太地区,北斗提高针对性的服务,无疑早已经会成为GPS系统最具潜力的对手。
不过话又说回来,据一些网友反应,在一些货运车上得强制性安装北斗系统的导航,而且每套安装需得近万元,如果这种反应是确实存在的,那么距离北斗开始真正普及服务于普通大众的时间,或许还需要再等等吧。
毕竟未来大规模的应用必然是会大幅的降低硬件的收费水平的。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lifebk/1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