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的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 潞西县江东乡的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 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1、居住
据《永昌府志》记载:“阿昌族生平畏湿好水,火种刀耕不暂闲,无似阿昌促处好,红藤腰束葛衣斑。”户撒阿昌族喜好依山伴水居住,房屋一般建在阳光、水源充足的平地或是坡上。房屋结构为汉式穿斗楼或土木结构的平房。每家的住房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起居的正室,一类是厢房。正房建在高于院子不足一米的台基上,横向并行三间,中间为客厅,客厅正中设有神盒,也称家堂,家堂上贴有圣纸,供奉天地君亲师排位,左边是祖宗排位,右边是家神排位。
2、饮食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也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3、婚嫁
户撒阿昌族奉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同姓通婚。主要实行族内婚,1949年后,也有不少阿昌族与其它民族通婚。历史上曾有抢婚和逃婚和习俗。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由。这种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现己基本绝迹。
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婚礼举行3天。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4、节日与禁忌
户撒的阿昌族长期与汉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所以他们的节日也是各种各样。他们过汉族的春节,过傣族的泼水节,过火把节,也过自己民族的传统阿露节,现在己与梁河县的阿昌族合并为阿露窝罗节。
户撒阿昌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禁忌。例如,正月十五不杀生;客人进家不能跨火塘、不能摸家堂;婚后兄弟不能互进彼此的卧室;妇女不能进土地庙;女人不能跨锄头、镰刀、枪等物品;男子在楼下、妇女不得坐楼上;孕妇不准在果树下休息、路上拦着绳子不能跨;妊娠期妇女不能进别人家的门;妇女生小孩不满7天,别家男子不能进院等等。
5、手工艺术
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以制作铁器和银器著称,尤以擅长制作长刀、砍刀、尖刀而闻名,其中的户撒阿昌刀,声名远播。“阿昌刀”品种齐全,之地精良,为当地傣、汉、景颇、德昂、傈僳等民族所喜爱,此外,还远销缅甸克钦邦一带和我国内地。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lifebk/1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