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不是空手套白狼,它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人工增雨”。通过人为干预实现降雨是有一定条件的。
就算有云都未必降得下来雨。
不是所有的云都能满足增雨条件。夏季天气系统不稳定,未必能达到条件。
能增雨的云,不仅要大(半径1000米),内部还必须韩有丰富的“过冷水”,也就是低于0℃但还没有结冰的水,外围还要有水汽补充。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满足了,才有投放催化剂增雨的价值。
就算增雨也未必一定成功。
降雨分为两种,一种是云变成雨直接落到地上,及普通的下雨,而还有一种是“云中雨”。
催化剂,比如碘化银、干冰、盐粉,效果和能维持的时长都有限。有时候,就算把过冷水催化成雨,但发生的却是云中雨,云的内部下雨,自产自销了。上层的雨水到下层变成冰晶,过冷水被消耗完了,就剩点冰晶,也未必能落到地上,也可能在下落过程中蒸发掉。
越热,越不容易发生降雨,也就不具备增雨条件。
热带来什么?热胀冷缩啊。空气也会热胀冷缩,会膨胀增大,密度下降,你把空气看称一种载体,它的承载力或者说浮力就增加了。所以天越热,尤其是地表温度高,热空气就把云托得越来越高,这个过程损失水汽,没有水,拿什么降雨啊?
空气把云托到了高空,它也分流,四下散开,反而在周围可能形成降雨条件。这就是气象学上的“黄鼠狼单咬病鸭子”,你越热越需要下雨越没雨,而旁边越是不再需要降雨的地方,雨可能下个不停。
你可以这么想,就相当于膨胀的热空气,把你脑袋顶上这部分能降雨的云给推到其他地方去了。
冷,原理也差不多。你就记住,越热或越冷,越不会出现降水。
“人工降雨”不是“凭空降雨”,需要先决条件。越是出现高温的地区,越不容易形成人工降雨的条件。
实际上降雨的形成,与大气环流形势,海陆热力条件以及不同纬度的热力差异还有大气的动力等很多因素有关。人工降雨能干吗?简单粗暴往天上轰两炮是无法解决这么多问题的。
除非抓住龙王雨婆雷公电母,拿炮往他们身上轰,把他们轰服了就可以下雨了。这在佛教有个说法叫“怒目金刚”,俗称叫屈打成招。
而且,就算雨多到成灾了,闹水灾的地区回头该怎么旱还怎么旱,这玩意可缺德了。
为什么呢?
因为要下雨,一个必定的条件就是温度,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但总的来说是偏热的。偏热,这就不好,增加蒸发。闹水灾的地儿,哗啦哗啦下1000毫米雨,回头由于温度偏热它蒸发1100毫米的水,里外里还赔进去100毫米,所以现实中我们能看到,平时干旱的地区闹水灾,水灾过后干旱复来,而且还可能更严重。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lifebk/1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