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长恨歌》文末之四句,怕是很难让人忘记吧,我们读《长恨歌》,不知情其何处生,又缘何而终,一个爱情的遗憾,总让人为之潸然。《长恨歌》为什么是情诗不是政治讽刺诗?《汉书 艺文志》言:”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中国古代诗歌,抛却诗歌辞藻声韵,无外乎两个传统,诗言志,诗缘情,自《毛诗序》起,情志合一。于是我们探讨下《长恨歌》的”情”与”志”。
一、《长恨歌》之志:白居易的儒生气质
众所周知,汉武以降,”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来已久,中唐恰逢安史之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儒学复兴义不容辞,白居易作为中唐大历诗风余绪下的成长起来的诗人,面对气骨衰颓的诗歌,一度发动了新乐府运送,以模仿杜甫的现实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的目的就在于服务政治,社会以及教化,这是诗歌的出发点,也是旨归,所以,一篇诗歌如果纯粹吟风弄月,这断然不是白居易想要的。我们回过头来的看《长恨歌》,虽然这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但是不能否认,后期新乐府的思想是凭空而来的,所以,早期的儒学思想必然在他的诗歌有迹可循,也是《长恨歌》里面的政治思想:讽刺唐明皇重色误了一个盛世大唐啊。
二、《长恨歌》之情:哀乐之心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如前面所言。”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诗言志先于诗言情,诗缘情,情从何处来?——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发言为何?为心中志,志之所述,为诗是言、诗歌的内容。简单说,情感,被我们的诗人感受到,转换成想要表达的,就是志,最后写下了的诗歌。没有情感的触动,空言志,是很枯燥的。所以回看《长恨歌》,我们最动人的是情,难道写这篇诗歌的作者白居易是无情的人,借助神来之笔写出虚假文字赚我们的眼泪?要知道,白居易写诗歌,多是改的一字不剩,这些《长恨歌》里的情爱诗句,难道不就是诗人有意为之的嘛?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把事情割裂开来,中国古代的思想讲究”和”,”和才能衍生万物,白居易的《长恨歌》既不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也不是一首纯粹的政治诗歌。但是必定是情动于中,哀乐于心,才能有所体悟,发而为之言。其言,即《长恨歌》,我认为是一首情感占据主导的爱情诗,政治讽刺的目的,只占据一个次要的地位。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lifebk/1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