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女人眼含“秋波”“秋水”,而不是“眼含春水”?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描述女性柔美的诗词,称女人眼含“秋波”、“秋水”,而少用“眼含春水”,都是源于后人对这些诗词的典故运用和化用。

为什么称女人眼含“秋波”“秋水”,而不是“眼含春水”?-1

一、用“秋水”来形容女人眼睛的古诗词

现存最早用“秋水”来形容女人眼睛的古诗词是唐代白居易的《筝》: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工。
甲明银玓瓅,柱触玉玲珑。
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妮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
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

霜珮锵还委,冰泉咽复通。

 

后来,李贺在他的乐府诗《唐儿歌》中化用了白居易的“双眸剪秋水”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不止是李贺,唐代诗人韦庄的也很喜欢白居易的这句诗,将其化用到自己的诗中,如《秦妇吟》: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

自唐代以后,因为白居易、李贺、韦庄三人在唐诗中的影响,后代慢慢形成了将女性的眼睛形容为“秋水”的说辞。不止是诗词,后代很多小说也沿用了将女人的眼睛称作“秋水”的典故,如刘鹗的《老残游记》: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二、用“秋波”来形容女人眼睛的古诗词

用“秋波”来形容女人的眼睛也是出于唐诗。最早用“秋波”来形容女人眼睛的是唐代的李商隐,他在《天津西望》中写道:

虏马崩腾忽一狂,翠华无日到东方。
天津西望肠真断,满眼秋波出苑墙。

此后,唐末张碧在长篇叙事诗《鸿沟》中也用“秋波“来形容女性的眼睛,如:

吴娃捧酒横秋波,霜天月照空城垒。

用“秋波”来形容女人的眼睛在宋词中也得到了沿用,如晏几道的《采桑子·红窗碧玉新名旧》 :

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双螺。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
小来竹马同游客,惯听清歌。今日蹉跎。恼乱工夫晕翠蛾。

 

之后,这种说法就慢慢被后代所采用。

三、用“春水”来形容女人的眼睛的古诗词

中国古代诗词向来以“伤春悲秋”为主题,所以也有用“春水”来形容女人眼睛的说法,如唐代崔珏的《有赠》:

莫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
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
舞胜柳枝腰更软,歌嫌珠贯曲犹长。
虽然不似王孙女,解爱临邛卖赋郎。
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
心迷晓梦窗犹暗,粉落香肌汗未干。
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自嗟此地非吾土,不得如花岁岁看。

很明显,《有增》中描写的是一个娼妓,这种说法自然不可能扩大到良家妇女的身上。而且,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词多爱以“春”来描写两性,如“面目含春”、“面含春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春水”形容来形容娼妓以外女人的眼睛似乎不太合适。所以,在中国历代的诗词文章中,少见用“春水”来形容女人眼睛的用例。

 

综上,现代多称女人眼含“秋波”、“秋水”,而少用“眼含春水”,都是源于古代诗词的称例习惯。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lifebk/13366.html

声明:本站上的文章内容均来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喜欢本文可附上原文链接随意转载。无意侵害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 gwph1314@foxmail.com 或点击右侧 私信:生活百科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生活百科

为什么鲁迅的一些文章被从课文中剔除?

2022-9-17 11:10:00

生活百科

《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022-9-17 11:28:0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