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只要能达到目的,因材施教未尝不可。
不遵纪守法,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用这种方式来教育人们遵纪守法,好不好呢?
为什么会有“因材施教”这个说法?
对于有些人,用“好好学习将来能过上好日子”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效的。
对于另一些格局更大的人,用“你好好学习,将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大家都不必过苦日子)”这种激励方式,比上一种方式还有效。
而对于某些顽固分子,不让他怕,他就真的无动于衷,所以有时候,吓吓他也未尝不是个好办法。
就像有些人生病了,有的人要服药,有的人要打针。在很多人看来,服药很轻松,打针疼;但是就有一些人,药片在嘴里死活咽不下去,与其遭那份罪,还不如直接打一针,稍痛一下就完事了。
谁对谁错?——没有,没有对错可言。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孔子给出的答案却不同。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所以说,教育方法无优劣之分,反正最后是殊途同归,那么,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
只不过,施教者本身应该明白,哪种教育方式适合哪种人。你认为“不好好上学将来就能只能去干脏活累活”这个教育理念有问题,其实问题不在于教育方式,而在于施教者是个糊涂蛋。
一个人双臂都没了,你让他练举重;一个人双腿都没了,你让他练跳高。谁的错?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因此,施教者本身的能力水平非常重要。
人们讲,如果一个医生能治好病人,他是好医生;一个医生治不好病人,他肯直说,不乱治,他同样也是好医生。
对于施教者而言,他能辩明哪个孩子适合哪种教育方法,他是高明的;他无法辨明,但不乱教,不乱灌输,他也是个高明的施教者。
问题在哪?现实中,当家长或老师,无法辩明哪个孩子适合哪种教育方法,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很少有人让孩子拿自己的意见当参考,而是直接将自己的意见权威化,不容孩子有任何质疑,这才是危机之根本。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lifebk/1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