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元夕万家宴,宵月千里明。”元宵节这天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根据1996年出版的《泰山民俗》一书中的记载,为庆祝元宵节,人们除了制作各种彩灯外,还在院里院外贴满对联,内容大多与月亮有关,反映了当时都市的元宵节盛况。

现如今,很多人都知道春节要贴春联,已鲜有人知道元宵节还要贴对联。家住岱宗坊附近的王大爷说:“小时候,家里有个小院子,元宵节这天我们会贴对联,但是后来住了楼房,就没有再贴过。”回忆起小时候元宵节的习俗,王大爷说,有些习俗已经被人们淡忘了,城市里过节的氛围也越来越淡。

据记载,农历正月十六这天还有爬桥的习俗,就是早晨起床或吃过早饭之后,到村外河沟的桥上来回走一趟,还有人专门扶着老人去爬桥,希望来年身强力壮,永远健康。此外,在农村整个正月里主要是走亲访友、说笑讲故事、举办文艺活动。“玩故事”是其中最重要的节目,往往是百姓自发组织故事队编排表演节目。

《水浒传》中的元宵节习俗

施耐庵的《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末年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故事。书中先后3次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元宵节,把花灯的美丽和紧张的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盛况。

对水浒文化颇有研究的泰山学者刘传录说:“《水浒传》中描写了清风镇元宵节、大名府元宵节和开封府元宵节。其中,大名府的元宵节是‘照依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由此看来,大名府和东京汴梁都是放假五天,五天都通宵达旦狂欢。”

刘传录说,元宵节是宋朝人的狂欢节,全国上下到处是灯的海洋。根据《水浒传》中的描述,元宵节时各地州府把自己最拿手的灯送到东京展览,梁山劫去莱州进贡的五架灯,其中的“玉棚玲珑九华灯”就是“上下通计九九八十一盏”的组灯。

此外,元宵节也是一个服装穿戴展示秀,其中,全民戴花是一大亮点。“宋江等人正月十一进京赏灯谋求招安,东京城到处‘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挤挤,各有服色’。柴进、燕青在东京酒楼上,‘凭栏望时,见班直人等多从内里出入,襆头边各簪翠叶花一朵’,一位姓王的班直告诉他们:徽宗给每个班直‘皆赐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原来戴在头上的翠叶金花是进出皇宫的通行证。”

元宵节里的吃喝玩乐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不管是不是个吃货,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工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粱米面等。

元宵节少不了的就是赏花灯、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2万多人。

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灯

舞龙灯

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文章来源:https://www.mk12.cn/jieri/2183.html

声明:本站上的文章内容均来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喜欢本文可附上原文链接随意转载。无意侵害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 gwph1314@foxmail.com 或点击右侧 私信:生活百科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节日常识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中元节的习俗和禁忌有哪些?

2021-7-30 9:55:38

节日常识

七月半为什么被称为鬼节?当晚有什么禁忌吗?

2021-7-30 10:20:0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